信息行为

date:2018-06-30
author:陈明镜

用户信息行为

1. 信息行为简介

1.1一些相关的定义

1.1.1 信息(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an be any difference you perceive, in your environment or within yourself. It is any aspect that you notice in the pattern of reality.

这里的**信息**可以指的是在现实中被人类感知的任何**差距**。

1.1.2 信息需求(Information Need) An information need is a recognition that your knowledge is inadequate to satisfy a goal that you have.

信息需求产生于当你认识到你所拥有的知识**不足以完成你的目标**。

1.1.3 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s a conscious effort to acquire information in response to a need or gap in your knowledge.

信息搜寻指的是有意识地获取信息来满足知识需求或补足知识缺口。

1.1.4 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简称IB)

Information behavior (hereafter,“IB”) encompasses information seeking as well as the totality of other unintentional or passive behaviors (such as glimpsing or encounter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purposive behaviors that do not involve seeking, such as actively avoiding information.

信息行为(以下简称“IB”)包含信息搜寻行为以及其他无意或被动行为(例如,瞥见或遇到信息)以及有目的的行为(不包含搜寻,如主动地回避信息等)。

这些概念中最常讨论的是信息搜寻。 它是一种看起来是非常平常的行为,一般不会成为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正在做出重大决定(例如,购买一个或者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例如写报告),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自己处于一种认真的信息搜寻模式:与他人交谈,寻找网络,阅读杂志,看新闻等等。我们可以做所有可以做的事情来满足我们对输入的欲望,直到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时间了。一般来说,后者对于信息的需求通常是有弹性的。在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我们放弃)后,我们回到更加被动的信息搜寻状态。

1.2 两种研究信息行为的角度所涉及的研究问题

3-user-analysis/1.jpg

1.3 关于信息与信息寻求的十大误区

1.3.1 只有“客观”信息是有价值的
Only “objective”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人是有理性的,人处理来自环境的数据以分析备选方案并进行优化决定。 有几个问题困扰着这个假设,包括我们的共同倾向依靠像我们的朋友那样容易获得的信息来源。 对于人生中的大多数任务和决定,人们倾向于首先满意解决问题,而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1.3.2 更多的信息总是更好

More information is always better.

然而,太多的信息导致超载,从而导致故意忽略一些信息。“有信息”与“被告知”是不一样的,所以增加了信息流并不总是使得人们变成知情人。通常来说,问题不在于没有获取足够的信息,而是在于解释和理解有什么信息。

1.3.3 客观信息可以在情境之外传输
Objective information can be transmitted out of context.

但人们无法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时往往会忽视其中孤立的事实。

1.3.4 信息只能通过正式渠道获取

Information can only be acquired through formal sources.

这个假设,通常由教育机构的人员制作,面临着实际的人类行为。 人们很少使用正式来源,而是从非正式渠道收集和应用信息,主要是来自朋友和家人的信息。

1.3.5 每种需求的相关信息都存在
There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every need.

事实是,仅仅是信息无法满足许多人类的需求。 人们可能需要信息来学习或理解; 更常见的是他们需要日常生活中身体和心灵的必需品,如食物,住所,衣服,钱,和爱。信息不能代替人类的许多需求,甚至无法为其提供便利。

1.3.6 每个需求情况都有解决方案
Every need situation has a solution.

诸如图书馆,医疗机构等诊所和社会服务机构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他们尝试绘制客户所说的话,——他们使用的词——到他们的系统的资源和反应。 但有时候是客户正在寻找某种东西——一种保证,一种理解 - 并不是以预设回复的形式出现。 尽管如此,该系统通常会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提供某种类型的答案,不管它是对客户有用或没有。

1.3.7 始终可以提供或访问信息
It is always possible to make information available or accessible.

正式信息系统的能力有限,至少在含糊不清,不断变化的公众需求方面能够完成的事情上。人们将会继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不可预知的答案,而非去求助正式的信息系统。

1.3.8 功能单位的信息,如书籍或电视节目,始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
Functional unit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books or TV programs, always fit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信息系统,如图书馆或广播公司根据他们的储存或生产单位来定义自己:在图书馆里,这是书籍,期刊或网站; 在广播公司的情况下,它是节目,广告或公共服务公告。 但个人的“功能单位”往往不是这些东西; 相反,他们是回应,解决方案,指导思想,友谊等等。 因此,客户请求帮助,行动或资源往往被机构重新解释为他们提供的单位可以满足的需求信息:书籍,程序等。但客户不能总是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单元。

1.3.9 时间和空间和个人情况在处理信息搜寻和使用时可以忽略
Time and space—individual situations—can be ignored in addressing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然而,通常情况下,正是个人对形势的定义这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本身形成了他或她的需求。如果个人认为缺乏可预测性和对结果的控制,那么他们会担心。而这种担心本身就成了一种需求。

1.3.10 人们可以轻松且无冲突地连接外部信息和他们的内在现实。

People make easy, conflict-free connections between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their internal reality.

我们倾向于假定一个有序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着联系。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倾向于问“什么”和“如何”而不是“为什么”。我们问人们读什么或查看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他们这样做。我们不了解人们如何通知他们自己,他们如何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联系,他们对于重大事件的感受。

2. 五个信息搜寻的情景

2.1 购买产品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会购买数千件物品一年,大部分是食品,但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和数百种服务的家居用品。 后者中,只有少数可能被认为是主要的购买决定:房屋,汽车,船只,家具和大型家电等其他。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那些昂贵的,很少购买的产品往往会需要他们更多的思考。但是,重要的是,人们在一生中的许多小额购买,例如牙膏或软饮料,累计下来也意味着巨大的支出。所以事实上即使是我们最小的需求,最终也需要大量的金钱。

在生产方面,对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特别是销售物品的广告。广告旨在呈现(有时会淹没)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存在和有说服力的信息。因此,营销产品的市场会尽量减少消费者花费在搜索上的努力信息。

2.2 在文库中寻找信息

2.3 投注赛马

2.4 寻找法律信息

2.5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癌症的信息”

3. “信息”的定义

3-user-analysis/2.jpg 3-user-analysis/3.jpg

在牛津英语字典中,information一次的定义是:“(1)通知行动。 告诉或被告知某事的事实。(2)被告知或被告知的东西; 情报,新闻“。这定义至少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区别:该术语可以用于指示一个过程(通知)或一种消息(新闻)。

一个叫德文(Dervin)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信息定义。

1). 客观、外部的信息是描述现实的东西(但从来没有完全如此)。

2). 主观、内部信息代表我们对于现实认知的图片或地图,以及我们对现实结构的理解。

3). 感知信息反映的是允许我们在外部和内部信息之间“移动”来理解世界的程序和行为,并且通常我们会根据这种理解采取行动。

4. 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

3-user-analysis/4.jpg 3-user-analysis/5.jpg

1) 什么是需求(need)?

一个名叫Grunig的学者指出,“需要”通常被称为“内在动机状态”(inner motivational state),这种状态会带来思考和行动。

另外有学者(Andrew Green)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关于“需求”本质的辩论。这位学者得到了关于“需求”这个概念的4个结论。

第一,需求总是有用的:它涉及到预期的目标(a need is always instrumental: it involves reaching a desired goal)。

第二,需求通常是可以争辩的(needs are usually contestable)。

第三,需求与必然性概念相关,有时,有带有更多的道德重量(need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necessity in such a way as to carry, at times, more moral weight)。

第四,需求不一定是一种精神状态,并且人们有可能不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need is not necessarily a state of mind, and it is possible to be unaware of one’s true needs.)。

2) 需求vs 要求(needs vs demands)

要求——对信息系统(如图书馆或数据库)提出的请求。要求是非常容易被量化的。

一个名叫Connor的学者提出信息需求指的询问者对于最初的问题或要求的改进版本。

3) 四个相关的概念

(1)寻求答案

(2)减少不确定性

(3)意义构建

(4)动机的范围

4) 信息搜寻和信息行为

信息搜寻通常描述发现样式或填补先前识别的样式中的空白的过程。学者们强调信息搜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3-user-analysis/6.jpg

以下是关于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的定义:

3-user-analysis/7.jpg

4.1 相关概念

1).决策(Decision Making)

(1)做决定(Making Decisions)

Donohew and Tipton表示很多信息搜寻的研究都与决策有关。

“决定”通常被描述为从备选方案里所做的选择; 也就是说,至少有两种选择可供选择,并且是决策者可以只选择其中一个。面对这样的情况,决策者必须收集信息来评估每个潜在选择,并且与替代的方案进行比较。
3-user-analysis/8.jpg

(2)解决问题(Solving Problems)

Simon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了区分,他指出,解决问题与识别哪些事物值得关注,设定目标和设计合适的行动方案有关。相反,决策是从备选方案中评估和选择的活动,是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这两项活动形成一个序列,从关注问题开始,最后落到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

但是Sperber和Wilson(1995)指出,解决问题并不适合于在人类已经“被告知”的情况:

3-user-analysis/9.jpg

2). 浏览,扫描和意外发现(Browsing, Scanning, and Serendipity)

获得信息并不总是导致决定的生成或者不确定性的减少。有时收到的信息会导致我们重新评估我们的无知(从而增加不确定性),因为人们会认为“对于这个点我知道的很少”。在其他时候,我们会信息过载,导致我们完成一个目标(认知或情感上)变得不可能。信息或许仅仅为了刺激或娱乐而去寻求的。而且有时候信息会不经寻求就遇到。

在信息搜寻行为发生时,用户的状态应该是主动的。在寻找信息的时候,人们会无意间发现一些信息,这种偶然与信息相遇的行为可能会触发一个预先存在的兴趣或引起新的兴趣。最常用的术语用于描述这样的现象是“浏览”和“扫描”。另外一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是“意外发现”。

“浏览”是用于表示非正式或非计划搜索行为的术语, 可以指有目的的,目标导向的行为,或者它可能意味着非目的性的,无计划的行为。

“扫描”通常被认为是信息搜寻的一种行为,它可能没有特别地去搜寻什么东西,而且意外发现信息是一种特例,与扫描还是有些区别的。

Boyce, Meadow, and Kraft (1994)这三位学者在说到“扫描”和“意外发现”时表示

3-user-analysis/10.jpg

**意外发现**指的是在你搜寻信息A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信息B的一种信息搜寻行为。

3).避免信息(Avoiding Information)

(1)选择性暴露和信息避免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倾向于寻求与他们的先前的知识,信仰和意见一致的信息,并避免接触有冲突的信息。在信息搜寻的时候,人们会选择性地搜寻某些信息,规避一些他们不想要的信息。

(2)知识差距和信息贫乏

这里的差距指的是一个人在他们的环境中遇到意识的差异或缺乏。

信息贫乏是一种具有三种特征的“文化”:[1]低处理技能水平,以阅读,语言,听力或视力为标志的不足之处; [2]亚文化中的社会孤立,导致对大众所知的信息的无知,依靠谣言和民间传说,以及对电视等娱乐导向媒体的依赖; 和[3]一种感到宿命和无助的倾向,这反过来降低了积极寻求信息可能性。

(3)信息过度和焦虑

与信息贫乏相反的是信息过载。当人们一下子暴露在过多信息中时,他们将很难去做决定。

3-user-analysis/11.jpg

Miller(1960)将对信息超载的可能反应分为七类:

1.省略:无法处理某些输入的信息。

2.错误:在某些方面错误地解读信息。

3.排队:将一些信息排到后面去处理。

4.过滤:只留下一些高相关性的信息或者优先级较高的信息。

5.近似:对输入信息只是大概地分类,降低自己的标准。

6.多渠道:对将要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散并排列。

7.逃避:直接放弃对输入信息的处理。

5. 国外信息行为模型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介绍较多的有靖继鹏教授对Wilson 信息行为模型、Dervin 的意义构建模型,Ellis 的信息查询特性模型、Kuhlthau 的信息检索过程模型四种模型的详细述评,任立肖和檀柏红提到的wang 模型,何晓阳评析的Bates 采莓模型、Saracevic 信息检索与交互分层模型和Markey 与Atherton的珠形增长模型,在此均不在赘述。以下主要介绍5 种目前国内研究较少的信息行为模型,分别是Krikelas ( 1983 ) 、Bystrom&Jarvelin ( 1995 ) 、Leckie (1996) 、Johnson( 1997) ,Savolainen( 2005) 模型。

选取这些模型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模型试图通过为的过程。虽然Donohew 和Tipton( 1973)的“信息查询、避免和过程流体模型”是最早关于信息查询行为的模型,但是该模型只描写了一系列事件却没有指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二,模型描述了信息的需求和来源,且涵盖了如工作、任务、日常生活等研究情境,分析变量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通用模型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模型关注的维度以及研究者的思路。虽然Kuhlthau(1991)关于信息查询过程的模型普遍适用于每一个领域的,且描述了一系列认知阶段的案例,但该模型却没有考虑信息搜寻研究中更多变量的影响,即不同类型的需求需要何种信息,以及何种信息可以满足需求,或者可用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的特征因素。其三,国外学者提出了众多情报学领域内的信息寻求的理论、概念、框架结构和模型,在此选取5 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补遗国内学者较少关注的模型。

5.1 国外信息行为模型介绍

  1. Krikelas 模型

模型简介:JamesKrikelas 模型( 1983) 是早期被广泛引用的一个模型,其最早明确提出应该避免只考虑信息搜寻,强调将“不确定性”作为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认为信息搜寻者一般是先通过自己或者附近的人获取信息。Krikelas 模型包括13 个组成要素,模型流程图如图1 所示。Krikelas 模型描述的是一种通用的日常生活的信息行为,最上面是“信息收集”和“信息产生”两种途径,“信息收集”和“信息产生”被定义为一种信息工作的形式如书面的、口头 的、视觉的、触觉等,是由于环境或者事件创造了用户的需求,其中可延迟的信息需求,通过收集的方式获得,存储于存储器和个人文档,个人文档进一步转化为存储资料; 其中即时性的信息需求,导致信息产生,或者根据资源偏好内部还是外部,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内部资源包括存储资料和结构化观察,外部资源包括交互性的直接交流和文献性的记录资料。此外,Krikelas 认为不确定性是信息行为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指出“应该不断建构一种认知环境的标示‘地图’,以便于应付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促使信息用户不断收集信息,是信息行为的动机之一。

3-user-analysis/12.jpg

图1 James Krikelas 模型

简要分析:Krikelas 模型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性,采用一维的流程图,箭头呈单向流动,要素之间关系简单,没有出现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简洁性也意味着过度简单化,如Henefer&Fulton(2005)认为将“环境”描述成所有要素的外部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并不十分合适,“信息产生”和“信息资源偏好”应该综合考虑,同时信息收集者的个性因素没有被包括在模型中。尽管模型构建的初始目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但在适用性方面可能更适合经常收集信息的学生或专业人士; Krikelas 认为信息行为应考虑将个人职业背景与文献资料信息相联系,信息需求具有特殊性,但模型却并未限制职业之类型; 同时Krikelas 希望考虑“直接交流( 面对面) ”和“记录资料(文献) ”之间的区别,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直接交流”的外延扩大,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也包括电话、视频、电子邮件、QQ、移动通讯系统之间; 而且“记录资料(文献) ”原来主要指图书馆的期刊或者图书,但是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记录资料”可以通过远程通讯实时转播,而与“现场实地观察”难以区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型的应用领域范围。 2. Bystrom&Jarvelin 模型 模型简介:Bystrom&Jarvelin( 1995) 关注信息搜寻行为中的“任务复杂性”,认为信息搜寻者开始搜寻工作时首先判断任务的复杂程度,进而判断到底需要做什么和需要哪些信息,以及如何评估信息的有效性。具体模型如图2。模型由9 个主要要素组成,形成封闭的循环结构,个人因素、主要任务、情境因素产生信息需求,进行信息需求分析,选择行动: 选择的鉴别、方案排序、选择一种行动,实施行动方案,信息行为绩效评估。其中,进行信息需求分析时,“任务因素”( 任务的难易程度) 、“个人因素”(教育程度、经验、态度、动机和情感) 、“情境因素”( 可利用时间的多寡) 以及“个人搜寻风格”( 对搜寻工具的偏好、信息渠道的选择) 都对其产生影响。同时,行动选择,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个人搜寻风格的影响; 而组织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和个人搜寻风格,个人搜寻风格受到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绩效评估影响。信息行为的绩效评估分为三个类别: 需求满足,任务完成; 需求不能满足;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整个流程往往并非顺序性发生,而是同步进行。如果任务复杂,则信息搜寻行为会不断循环直到需求满足为止。Bystrom&Jarvelin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14 个公务员的信息行为证明,随着任务的复杂性增加,对于复杂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问题维度和解决问题的信息; 同时,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信息搜寻的成功率也随之下降。

3-user-analysis/13.jpg

图2 Bystrom&Jarveliin 模型

简要分析:Bystrom & Jarvelin 模型是由影响因素和用户信息搜寻过程组成,Ingwersen &Jarvelin认为该模型非常适合于用户信息检索的信息行为。Bystrom&Jarvelin 模型关注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分析“任务的复杂程度”对于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除了考察任务复杂性的信息搜寻,还将“搜寻风格”作为单独的因素考评,引入“情境”对于信息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设定信息行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便于进行后续工作。此外,模型采用翔实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具有规范性。但是,由于Bystrom&Jarvelin 模型是研究特定任务、情境、个人、个人搜寻风格等条件下的信息行为,因而不具备普遍性。

  1. Leckie 模型

模型简介:Leckie&Petigrew&Sylvain(1996) 致力于信息行为的职业“专业性”研究,通过对工程师、律师、医疗人员和教师等专业人员的信息行为研究,提出了“专业人员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认为专业人员对于工作相关的信息需求来源于工作的角色和任务,这些要素促使信息搜寻行为的发生。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是直接或者间接认知到文献资料、同事经验和数据库等的各种信息。Leckie&Petigrew&Sylvain 模型[14]由6 个主要因素组成(见图3) ,由上而下顺序形成流程图,“工作角色”决定“工作任务”,进而决定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信息需求特征和信息搜寻结果通过信息搜寻行为相互作用,信息搜寻行为受到信息资源和信息意识的影响,信息搜寻结果反馈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资源、信息意识。该模型认为信息搜寻行为受到信息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熟悉程度和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及时性、成本、质量和易接近性,以及信息意识的影响。虽然该模型并未涉及年龄、职业、专业化、职业和地理因素等个人特征,但模型的实证研究对象是有“专业性”,即间接体现了个人特征。

3-user-analysis/14.jpg

图3 Leckie 模型

  1. Johnson 模型

模型简介。Johnson( 1997) 提出的综合信息搜寻模型( CMIS,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formationSeeking) ,是在美国国家健康机构资助下从事一项医疗领域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上获得的。该模型考虑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搜寻动机因素,如图4 所示,包含7个变量,4个前置变量是人口特征、直接经验、信念和显著性。人口特征变量涉及用户的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职业、财富等; 直接经验是个人关于健康信息需求的社会网络,即信息搜寻者知道谁拥有信息( 信息源) 、知道快速寻找到信息的途径( 信息渠道) , Johnson 的研究是基于医疗卫生领域,发现当家庭中某一成员患有癌症时,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会积极寻找疾病的治疗方法,即具有直接经验; 信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个人的思维水平和信息搜寻动机,定义为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控制事件的程度、自我 评价信息行为结果的功效等; 显著性定义为信息所具备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前置4 个因素提供预先动机,加上特性共同影响效用,特性和效用可称为信息载体因素,特性是信息载体具备的特点,效用指信息载体的选择基于搜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获得信息的满足程度,等价于“兴趣、有用性和完成目标的重要性”,如 用户选择阅读健康信息是因为他周围的朋友可能需要相关的信息; 特性和效用一起决定信息搜寻行为。CMIS 模型认为前置因素提供了信息搜寻行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受到信息载体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简要评价:Johnson 的综合信息搜寻模型(CMIS) 的特点是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构建模型,属于医疗卫生信息应用领域,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 他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工作当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用。Johnson 的综合信息搜寻模型(CMIS) 区别于其他的概念模型或者流程图模型,仔细分析了每一个指标的定义和范围。Johnson 在进行健康信息寻求的研究时采取一种“构建意识”的观点,认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受到用户所处情境的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的开始和采取行动是当人意识到与他人存在知识差距时产生的。同时, Johnson 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区别于其他模型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健康管理研究,发现前置变量对于信息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信息载体存在可代替性。对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人群,如特定工作环境下的人群,解决问题产生的信息搜寻动机显得没有角色动机强,说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信息搜寻活动和搜寻方式,尽管Johnson 认为CIMS 是一个通用的行为模型,希望从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科技领域的实证研究,但该模型的信息载体,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随着计算机和通讯工具的应用广泛,渠道的种类大大丰富,文献中定义的信息载体概念有时混淆不清, Johnson 将直接将难以区分的概念定义为“混合渠道”,有时会引起争议。

3-user-analysis/15.jpg

图4 Johnson 的综合信息搜寻模型(CMIS)

  1. Savolainen 模型

模型简介:Savolainen(2005) 提出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 ELI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如图5。模型主要包括3 大部分,生活方式( way of life) 和生活掌控( mastery of life) 以及个人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掌控相互影响,且都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生活方式涉及做事情的次序,包括工作和休闲的时间预算、消费模式、业余爱好; 生活掌控涉及使事情保持次序,分掌控生活的主要类型、问题解决行为和条件,掌控生活的主要类型和问题解决行为相互作用; 其中,掌控生活的主要类型有乐观———认知、悲观———认知、防御———情感、悲观———情感4 种类型;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分三个步骤: 评估当前问题的重要性、选择信息资源和渠道、搜 寻定位和实用信息; 条件包括生活项目———日常生活的具体项目、日常生活的问题情景、情景因素如时间不足等,掌控生活的类型影响日常生活的具体项目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情景、日常生活的具体项目影响日常生活的问题情景,日常生活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行为相互作用,且通过情景因素影响问题解决行为。个人 特征包括价值态度如价值观、物质资本如金钱等、社会资本如交流网络、文化和认知资本、目前生活境况如健康水平。实际上,时间预算是指工作时间和休闲娱乐时间比例,消费模式指将金钱或时间花费在不同商品或者服务上的比例,爱好是指个体在何种事情上享受快乐; 生活掌控是个人能否自己决定维持事情的次序,强调生活安排的连贯性,分为乐观认知、悲观认知、防御情感和悲观情感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特征及其处理事情的方式。Savolainen 模型通过对日常“非工作”环境中人群进行访谈构建的,强调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行为往往忽略日常生活中包括购物、家务、兴趣爱好等信息行为,而日常生活能客观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习惯等属性,通过研究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人日常生活中信息搜寻行为,发现工作和非工作环境下的信息搜寻行为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的。

3-user-analysis/16.jpg

图5 Savolainen 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

简要评析:Savolainen模型一改以往对于信息行为多从职场相关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特点,从日常生活角度进行研究,且模型与传统的流程图模式根本不同,是一种对影响因素的整合和一一列举,重点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作为出发点,并将视角锁定在信息行为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认知方法,研究个人因素如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对待生活的乐观与悲观的心理因素、环境变量包括目前的健康状态和可用的时间等研究对信息行为的影响。迪莉娅(2011)认为Savolainen 模型汲取构建主义理论,为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路径,开辟信息行为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强调信息搜寻行为中社会背景、交流、访谈的重要意义。但是,Savolainen模型没有涉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偶发性事件的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只有将日常性和偶发性相结合进行研究,才更具普适性、完整性、代表性,同时Savolainen模型并没有对4 种掌控生活的类型进行验证,也需要深化。

5.2五种模型的比较

考虑到Krikelas 模型、Bystrom&Jarvelin 模型、Leckie 模型、Johnson 模型、Savolainen 模型的具体情况,其中Krikelas 模型、Leckie 模型、Savolainen 模型、Bystrm & Jrvelin 模型主要是基于信息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构建的,而Johnson 模型主要是通过基于交流原理的实验研究构建的,各个模型的具体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从模型的提出时间、变量数目、关注 焦点、主要变量、行为结果分别比较,如表1 所示。通览5 个模型,可见Johnson 模型最翔实,原因是该模型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且其并非只是描述信息行为过程的概念模型或描述性模型,而是通过文献研究提炼影响行为因素,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研究范围从医疗领域逐步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考察个体因素和信息特征对于信息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user-analysis/17.jpg

6. 用户个性特征对信息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6.1 用户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的相关性

用户个性特征,与搜索任务、信息源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激发了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机,形成特定的信息搜寻模式,影响用户的信息习惯以及对信息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使用行为。可以说,用户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具有相关性,其中描述个性特征的五因素模型理论,广泛应用于信息行为研究中。

  1. 五因素模型理论

个性特征理论中,五因素模型理论是近年来研究用户个性与行为关系最广泛使用的理论之一。它由5个重要因素组成,即外向性(Extraversion) 、开放性(Openness)、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 、亲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分别具有个性倾向和子维度的特征表现,见表1。每个人在这五方面均有不同得分,这五方面综合反映了人的个性特征差异,心理学家认为该理论全面描述了人的个性特征。

3-user-analysis/18.jpg
  1. 五因素特征与用户信息行为的关联

不同于信息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学者从数据调查分析角度,利用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调查用户个性特征、信息行为表现,证实了用户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的相关性,见表2。

3-user-analysis/19.jpg

用户知识信息搜寻行为、信息能力、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娱乐信息行为、信息分享行为以及社交网络信息行为都与用户个性特征相关。具有某种个性特征倾向的用户,更有可能表现出与此个性特征相关的信息行为,个性特征能预测或鉴别用户信息行为,同时,用户的信息行为数据也可以区分其心理特征。可以说,用户个性特征在决定信息行为方面是一个高度相关的因素。

6.2个性特征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分析

五因素理论模型中的五大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Heinstrom 在《从恐惧到流量: 人格与信息交互》一书中,就个性特征对信息搜寻和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并对五种个性特征可能影响的特定信息行为做了阐述。下面从用户信息源选择与评价、信息需求与满足和信息搜寻模式3 个方面出发,分析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作用。

1.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源选择与评价的影响

用户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信任、格式、耗时、成本、质量和易获取性等特点的要求不同,信息行为就有所差异。此外,用户个性特征的不同使其具有信息源选择与评价差异,从而影响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 外向性的人喜欢与更多的人交流互动,从人际交互中获得信息。Joanna 等人研究发现开放性特征的学生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 情绪不稳定性者倾向于相信并使用学校的纸质信息资源。调查表明,开放的人相对传统的人更有可能从互联网上搜寻旅游信息,在计算机安全方面考虑较少。情绪不稳定的人信息行为受情绪影响较大,倾向于使用可靠、熟悉的信息源。尽责性的人具有强烈的意志,成功的决心以及较高的自觉性和坚持能力,愿意从事较难的工作,对信息源要求精准和全面。在信息源的评价方面,内向性特征的人能通过自我思考,更准确独立的评价信息。富有亲和力的人在信息行为中容易相信各类信息而受到迷惑,因而亲和性得分较低的用户在信息评价中更具优势。 个性特征因素对用户信息源选择和评价的影响见表3,关键特征因素表示对信息源选择和评价行为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个性表现,信息源选择的决定因素体现了不同个性特征用户对信息源特点的不同要求。

3-user-analysis/20.jpg
  1. 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需求与满足的影响

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一方面满足了用户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又激发了更高的需求。当搜索结果未能满足需求时,搜索行为可能会持续进行,Gorman 的信息搜索行为模型研究强调了需求的重要性。个性特征不同,用户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搜寻结果的满意程度不同。调查表明外向性的人信息需求更具目标性,且具有很高的搜索热情。在情绪不稳定性特征上得分低的用户,能够控制住情绪,容易实现信息搜寻的需求,解决搜索过程中的障碍; 得分高的用户,信息搜寻的需求不强烈,负面情绪处理能力低,阻碍信息搜寻行为。Joanna 对国际学生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发现,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信息需求不同,尽责性的人对合法、正式的信息感兴趣,开放性的人对人际关系、娱乐等信息充满热情,外向性的人 偏爱有他人的陪伴,在群体中积极交流,对文化信息具有更多兴趣。

  1. 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搜寻模式的影响

用户的信息搜寻模式指的是信息搜寻的方式和策略,体现了信息搜寻行为的不同种类,涉及到信息查找的广度和深度,个性特征对其具有影响作用。根据以上对信息源和信息需求的相关分析,开放性特征的人查找信息比较广泛,尽责性的人查找信息更有深度。 Heinstrom 将学生的信息搜寻方式按具体信息行为分为三类,依次是快速浏览、广泛搜索和深度挖掘。快速浏览者要求快速容易的找到信息,情绪不稳定、传统以及粗心大意的个性特征是这一模式的影响因素。广泛搜索模式是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灵活并详尽地搜索信息,受外向性、活跃、好奇心以及开放性特征影响。深度挖掘模式追求高质量的信息,不仅求全,而且求准,与开放性和外 向性特征相关。Bawden 等人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尝试提出“信息模式”的识别和测量方法,认为是有价值的研究命题。Tidwell 和Sias 对新入职人员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尽责性特征与公开的工作任务信息查找,以及信息搜索频率正相关,在搜索中多次进行相关反馈,以实现工作目的,同时尽责性特征所包含的自尊性是相关反馈行为的重要前因。

6.3个性特征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

  1. 个性特征对用户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

个性特征对用户在维基百科和博客平台的信息分享行为具有广泛影响。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及知识需要,而信息分享行为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关。网络用户花费较多时间,分享知识信息,实现自我价值,较独立、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创新性、智能性等个性特征会影响用户信息分享行为。Hamburger 比较了维基百科用户与非用户的个性特征,维基百科用户具有较低的亲和性和开放性特征,女性用户具有较低外向性特征,维基百科编辑行为以实现自我为主要目的。Marcus 认为具有较高开放性和低外向性特征的人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够自信,但是对工作、学术和职业技能充满自信,愿意在具有创造性的博客页面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Guadagno 对博客用户的个性特征研究表明,个性特征因素是决定用户能否成为一个博主的关键因素,具有较高开放性特征的用户,以及较高情绪不稳定性的女性用户更有可能是博主。

  1. 个性特征对社交网站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

用户个性特征与是否选择使用社交网站相关,以Facebook例,用户使用频率、朋友数量、参加群组、娱乐应用、日志相册、留言服务行为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见表4。

3-user-analysis/21.jpg

外向性特征用户,希望从社交网站中收获更多的人际关系或与生活中已有朋友深度交流; 开放性特征用户使用社交网站新功能满足好奇心; 情绪不稳定性特征用户在社交网站的虚拟环境中感受到的人际交流压力较少; 尽责性特征用户认为社交网络浪费时间; 亲和性特征与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综上,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不稳性特征的用户倾向于选择使用社交网络,尽责性用户倾向于不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的人参加了更多的Facebook 群组,外向性特征与用户朋友数及增长均显著相关,且在形成的社会网络中居中心位置,在Facebook 使用中发布较多的照片信息,以保持社会联系,不同于被调查者主观评价的研究方法,Amichai-Hamburger 下载了用户网上的客观行为数据,通过分析认为外向性特征对用户朋友数的多少有影响作用。Ryan 的研究认为外向性与Facebook 中的几乎所有使用行为均相关,包括评论,留言信息等。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用户的外向性特征对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体现在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多个方面,同时也说明具有外向性特征的用户是社交网络服务的中心用户。此外,Correa 认为外向性和开放性特征与社会化娱乐应用的使用频率具有正向相关性。尽责性的人更愿意从新闻报纸中获取信息,因而与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呈负相关性。

  1. 个性特征对社交网站用户信息交流的影响

社交网络中用户信息交流行为是指用户为了与他人交换信息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发布、评论、回复、留言、转载、引用等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自我信息披露、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留言服务等方面。社会网络用户在个人主页上展示的信息与用户个性特征相关,如尽责性的人在自我信息披露中更谨慎,情绪不稳定的人很少提供邮件、手机号等信息,状态更新也较少。社交网络用户更多从社会化途径进行信息获取与交流,Joanna 的研究显示具有外向性特征的人更多通过SNS 交流日常生活信息。Muscanell 研究发现亲和性低的男性发布博客信息更多,女性发送即时消息更多,开放性特征得分低的男性趋向于参与社会网络游戏,少数具有尽责性特征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倾向于发送私人信息。Ross和Ryan 的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者使用Facebook留言服务较多,通过相对间接的留言方式与朋友交流,减少了直接沟通中感受到的压力。综上所述,个性特征与用户社交网站信息分享行为、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以及社交网络中信息交流行为具有相关性。随着社交网络用户主体位置的日益突出,个性特征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丰富了用户社交网络信息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1]Case, D. O.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r[M]. England: London, 2007.

[2]邓胜利,杨丽娜. 用户个性特征对信息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5).

[3]胡雅萍,汪传雷. 国外信息行为模型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1(11).